外貿轉型野蠻生長
來源:
|
作者:jsdanhe
|
發布時間: 2019-04-23
|
2051 次瀏覽
|
分享到:
中國外貿增速除2009年之外,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而2012年回落到6.2%。
中國外貿增速除2009年之外,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而2012年回落到6.2%。國際市場仍沒有明顯復蘇的跡象,壓力之下中國外貿企業的轉型升級速度加快,相關政策也亟待推進
海關總署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遠遠低于年初預期10%的增速,與2011年的增速相比回落了16.3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1年來,除國際金融危機比較嚴重的2009年外,進出口總額增速首次跌落至個位數。
如此跌幅背后是全球外需市場的疲軟。壓力之下,中國外貿企業為尋求出路,轉型升級的趨勢日漸明顯。
外貿政策是順勢而為,還是不斷加大臨時補貼措施,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的深思。
外貿轉折年
2012年成為中國外貿歷史上一個轉折年。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人們就已經擔憂中國外貿增速不能完成既定10%的目標,最終6.2%的增幅與目標相差不少。
2012年年底,在商務部召開的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談到外貿形勢時表示,“未來外貿中速、低速發展的態勢,短期內難以改變?!?首要原因是外需低迷。美國財政懸崖、歐債危機以及日本在大地震后產業轉移等因素,都使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出口企業的風險上升。
中國國內成本上升也給外貿增長帶來擠壓,部分產能和訂單逐漸向周邊國家轉移。
陳德銘前往東盟國家考察時,看到江蘇、山東的一些企業已在異域建起了三四千人的大廠,這顯然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
除此之外,中國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部分區域的市場份額趨于飽和。同時,新能源、通訊設備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發達國家的競爭更加激烈,并頻繁遭遇貿易摩擦。以上因素都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掣肘。 基于2012年的情況以及對國際市場環境的預判,業內專家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2013年進出口增長目標或將調低至8%。
對于這一預期,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從2012年的數據看,東部7省市對外貿易占全國貿易總值的近8成,但除廣東和福建以外,其余6省市的進出口總值增速都在全國平均增速以下。
其中,外貿大省江蘇、浙江的增速分別為1.6%和0.9%,而上海則下降了0.2%。
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張國慶表示,對于2013年的目標,可考慮設定得再低些,留出余地。
在他看來,中國的外貿產業正處于新舊交替之中。傳統優勢在減弱,而品牌、技術、質檢、市場營銷新競爭力尚未形成,存在增長點的真空區?!斑@些新優勢正是目前中國外貿企業所欠缺的,而培育它們需要一段時間?!睆垏鴳c說。
外貿新動力
上海作為中國外貿領域的前沿地區,2012年經歷了巨大的外貿轉型升級壓力。
上海的進出口一直以加工貿易為主,從2009年以來,由于沿海地區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上海的加工貿易不斷向中西部轉移。
“以前這些加工貿易在中西部設廠,而在上海本地的生產沒有減少,但2012年減產較多,而且相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也跟著轉出了?!睆埿律f。
除了這個趨勢,上海的成衣制造、輕工類的一般貿易企業也在不斷向東南亞國家轉移。
傳統外貿增長點的轉移,使上海2012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了0.2%,是全國32個省市區中唯一外貿負增長的地區。
目前上海已經瞄準了幾個未來外貿的新動力方向。
2012年12月28日上午,中國浦發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柬埔寨首個煉油廠的簽約儀式在柬埔寨舉行,雙方簽署了工程承包合同,此項目涉及總投資達23億美元。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張新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這是上海開拓外貿新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即鼓勵類似的海外承包工程,進而可以帶動相應的成套設備出口。
另外,上海還在培育有自主品牌的一般貿易企業,通過設計、研發和市場營銷拓展海外市場。例如上海家化的佰草集產品,已經在歐美的日化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表示,除了上海的這些轉型升級的方向,目前,還有兩種趨勢比較突出。 一是沿海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為了回避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用工難的問題,開始引進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 二是拓展全球供應鏈,由傳統外貿企業向供應鏈管理企業轉型,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集合采購、訂單、融資和物流等一系列業務,同時還可發展網絡虛擬生產和電子商務平臺。
除了以上貨物貿易領域的轉型升級,未來服務貿易領域也有很大的空間。
上海在服務貿易領域已經走在中國的前列,其服務貿易出口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2012年的增速在20%以上,成為新的貿易增長點。
張新生表示,他判斷上海外貿的新動力可以在未來2~3年內形成。
目前還無法判斷他的預期是否過于樂觀,但是這股新動力已經勢不可擋。
政策風向標
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商務部就會同相關部委,從出口信用保險、出口融資,出口信貸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出臺了“穩出口”政策。
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出臺穩外貿的八項措施。
而各級地方政府“穩出口”、“穩外貿”的政策更是頻繁現身。包括地方財政對出口企業信用保險補貼,對中小出口企業的擔保補貼,甚至直接的出口補貼等。
一位接近商務部的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雖然6.2%的增速距離年初目標還有差距,但就是這個數字也存在一定的水分。測算表明,這一增速其中有四分之一源自2012年各級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對于“水分”的說法,趙晉平表示,2012年出口確實出現一些異常指標,說明現實中有些激勵性的政策起了作用。
激勵機制過大了會導致市場的扭曲。出口補貼政策多屬短期,無法長期延續,卻會造成市場扭曲的結果。補貼一旦終止了,將置出口企業于更不利的處境之中。
問題的另一面是,在中國外貿企業面臨外需疲軟,承受轉型壓力的時候,政府的政策到底如何順勢而為?
深圳市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進出口流程服務的企業,其董事副總經理肖鋒對記者表示,當下由于中小外貿企業利潤率不斷降低,他們愿意將其進出口流程業務外包,既節省費用,又高效。因此,僅2012年12月,一達通的業務增加量就是過去9年的總和。
企業雖然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但在國家政策上卻冒著一定的風險。 根據現有規定,只有自營出口企業才能辦理出口退稅,很多像一達通這樣的供應鏈企業沒有合規的出口退稅權。
但出口退稅卻是一達通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目前當地政府并沒有按照此文件執行,但是肖鋒一直為自己企業面對的這一政策風險擔憂。
1月8日,由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及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主辦的“外貿供應鏈工作交流會議”上,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秘書長鄭艷玲介紹,目前作為外貿轉型重要方向之一的供應鏈企業,不僅面臨上述出口退稅政策的執行風險,還由于供應鏈管理行業是一個新興業態,行業屬性定位不清,處于多頭管理、分段管理的體制下,目前處在“野蠻生長”階段,同時還面臨通關環境阻礙和無法享受進口貼息政策的難題。
中國外貿轉型階段,更亟待解決的就是這些新的環境下出現的新問題,拋開扭曲市場的補貼政策,完成類似順勢而為的“穩外貿”政策。